1. 黃帝內經的起源
首先我要說,黃帝內經不是黃帝做的,那為何被稱作黃帝內經呢?
因為書中是採黃帝和大臣一問一答的方式記載,而且內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還有養生預防的想法,更有詳細的人體器官解剖。所以認為非一時一人所作。
也就是說本黃帝內經是由很多醫家、醫生或是學習醫學相關的讀書人所慢慢編成,所以在這本黃帝內經中就會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畢竟每個人的思想不竟相同。
2. 黃帝內經的內容
就跟剛剛所說的不是一時一人所著,所以內容是五花八門,除了醫學類以外還包含天文、地理、氣象學,我們可以認為是各方各派有天文背景、地理背景、氣象背景的很多很多醫學家運用所學治療民眾后所整理出來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綜合類的醫書,其中也有詳細人體器官解剖記載的部分,連器官大小重量也都一一詳實記載,中醫的五臟六腑是真實存在的的。
3. 黃帝內經的應用
黃帝內經的起源內經是濫觴,它是中醫的起源,中醫的精神象徵,但並不是SOP的治療手段,內經裡面也只有13個治療的藥方,重要的是其思想,中醫是融合的醫學,是解剖、生理、環境、藥方、手術一起進步的醫學。
PS# 大家有聽過中醫的臟腑和西醫的臟腑不同?
這是因為大約1930年代,那時西方醫學的傳入,效果快、有明確病因學的西醫出現,導致出現廢除中醫的聲音,或是出現希望融合中西醫的狀況,於是不希望中醫消失的醫家就展開了中醫的溝通,相互學習,其中運鐵橋先生提出的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的五臟。
這是說中醫所說的臟腑除了真正的實質器官還包括器官的功能。從內經中解剖的5臟和現代解剖的5臟其實數據非常像似,古代醫家根據解剖看得的5臟推論發生的疾病
用現在的語言來說,中醫在治療時主要是治療功能,例如呼吸功能、消化功能不順或是低下所發生的疾病,五臟肝、心、脾、肺、腎我認為是治療用的單位語法
但由於漢朝之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宣揚封建專制君主,之後封建思想完善,對於人類尊嚴的尊重,解剖屍體變成禁忌,直到清朝被8國聯軍打破大門後,才開始認為願意接納西方知識。
但是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漸漸解剖慢慢興盛,其中雖然也有因為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曾經黯淡,但是有開始便有進步,數百年的累積到18世紀後外科手術的興盛奠造了西醫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開刀手術是中醫最早記載的,但是卻被封建思想泯滅,現今已不在屬於中醫,真的有點可惜。